“综合绘画”何以可能? — 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一)
作者:郑烨 发布时间:2022-08-17当代综合绘画研究系列讲座
讲座主题
“综合绘画”何以可能—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
主讲人
郑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博士、艺术史学者
主持
陈焰,教授、综合绘画系主任
时间
2020年10月16日,9:30
地点
中国美院南山校区3-311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
1 “总体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总体艺术品”概念由瓦格纳提出,作为未来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理想。它所表达的意思大致有三层,首先“这是一种使用多种或者所有艺术形式来做一个艺术作品的理论”。其次,这个理论是想激励人们去摆脱当时因阶级和劳动分工而形成的学科藩篱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从而创造出一种属于未来人类的崭新文化。此外,瓦格纳认为,“总体艺术品”应该由艺术家统筹一切,其他参与者像一个集体般为艺术家服务,因为“总体艺术品”服务于“一个总体的目的”——人类精神的圆满。这个“人类精神”在瓦格纳时代是从基督信仰走向民族精神。
|案例1:科隆大教堂
“总体艺术品”这个理论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中世纪大教堂:集所有艺术门类服务于唯一的总体目的——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性和超越性。
|案例2:瓦格纳的“乐剧”
瓦格纳“总体艺术品”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表现的是中古德意志民族神话,图为德国浪漫主义画家霍夫曼为该剧1876年首演而作的14幅舞台布景画之一(黑白摄影)。
Scene 1 of Das Rheingold from the first Bayreuth Festival production of the Bühnenfestspiel in 1876.
“总体艺术品”这个概念提示我们,艺术家在做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尽可能诉诸于人的各种感官感受,并且结合各种艺术形式(比如说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电影以及行为等等)去达到最终的目的。从讲座的案例来看,具体结合方式在西方艺术史上非常丰富,形成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他们想要达到的最终“总体目的“也不尽相同,总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相联系。
|案例3:“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如安东尼·高迪的“圣家堂”和鲁道夫·斯坦纳的“歌德堂”。
“总体艺术品”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于,建筑成为众艺术之王,建筑师会对建筑本身及内外景整体考虑,包括室内装饰、壁画、家具陈设和灯光等,以构成“总体艺术品”。
安东尼·高迪的“圣家堂”
安东尼·高迪的“圣家堂”
1882年的新哥特风格“圣家堂”
鲁道夫·斯坦纳的“歌德堂”,1914
鲁道夫·斯坦纳的“歌德堂”
1925-28年新建
鲁道夫·斯坦纳的“歌德堂”,内景
|案例4: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建筑母题和《包豪斯宣言》中费宁格的“社会主义大教堂”、奥斯卡·施莱默的“三元芭蕾”、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
20世纪初期的艺术作品,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多以“作曲”命名,“作曲”又可译为“构图”和“构成”。康定斯基认为“形状、颜色、声音”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关系,共同组成“总体艺术品”。
费宁格《哈雷大教堂》,水彩,1931
《包豪斯宣言》中
费宁格的“社会主义大教堂”
奥斯卡·施莱默的“三元芭蕾”
"三元芭蕾"服装设计图
康定斯基《作曲7号》,1913
康定斯基《作曲8号》,1923
|案例5:法国立体主义时期的“拼贴”、“拼装”和库特·施韦特斯的“默茨艺术”。
法国立体主义时期的“拼贴”。图为胡安·格里斯《茶杯》,纸、炭笔画和画布油彩,1914
库特·施韦特斯的“默茨艺术”:将立体主义“拼贴”和“拼装”用于居室空间营造。图为1933年“默茨营造”的复制照片。
库特·施韦特斯的“默茨画”《光心》,报纸和色纸剪贴,铅笔、水彩和油彩,1919
|案例6:杰克逊·波洛克的“行动绘画”
杰克逊·波洛克
《秋天的节奏》(第30号),1950年
|案例7:劳申伯格的“拼合绘画”
劳申伯格的“拼合绘画”:除了通过各种材料和现成品的拼贴和组合来突破二维画面,还将它们都视为可以涂抹油彩的绘画载体。
Canyon, 1959
Robert Rauschenberg
Monogram (1955-59)
Robert Rauschenberg
|案例8:阿兰卡普罗的“六个部分的十八次偶发”,1959年
|案例9:拉斐尔·蒙塔内斯·奥尔利斯的录像、行为和综合媒材绘画
美国艺术家拉斐尔·蒙塔内斯·奥尔利斯
录像电影
美国艺术家拉斐尔·蒙塔内斯·奥尔利斯
录像电影
Raphael Montanez Ortiz
Archeological Find #3, 1961
Raphael Montanez Ortiz
Chair Destruction, 1965
2 “跨媒介”
那么发展到二十世纪60年代,“综合”已经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怎么综合”以及如何理解这些新的“综合艺术”形式。于是,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首先用“跨媒介”这个概念去描述各种各样的跨学科的艺术行为——寻找“发生在各种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关系”。“跨媒介”不是一种确定的艺术形式,而只是一种看待和从事艺术的立场和方法论,或者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古已有之,但在西方艺术史上,它的兴起与后现代理论相契合,背景是西方艺术走向波普艺术,“总体目的”也转向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后现代艺术理论拒绝完整的、完成的作品,认为任何作品都应该是未完成的,作品本身状态始终是介于多者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一种未定义的过渡状态,这也是“跨媒介”最核心的理念。
迪克·希金斯:“今天出现的大部分佳作看来都处于媒介之间……现成品或俯拾物件,都是某种媒介意义上的,因为它们无意于遵循纯媒介,通常认为……是介于艺术媒介的总体领域与那些生活媒介的领域之间的一个定位。(Higgins:Horizons,S.18.20)
“跨媒介是基于一种游移于媒介之间的观念,而不是几种媒介同时进行的多媒介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理论或行为表演的脉络中。(Morgan:Commentaries,S.3)
|案例10:美国艺术家大卫·科勒的“邮件艺术”
PAUMONOCK ENVELOPE POSTAGE STAMPS
1994 ,by David Cole
|案例11:德国画家约翰·埃尔萨斯的图文小品
|案例12:中国文人画、锦灰堆和日本俳画
锦灰堆(八破图)
日本俳画
3 总结
关于主讲人
本次讲座是主讲人郑烨老师目前正在从事的综合绘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主要围绕“总体艺术品”和“跨媒介”两个关键词展开。除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辨析,讲座还结合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让我们了解到“综合绘画”的基本理念,以及它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以何种状态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与今天作为学科的“综合绘画”有什么历史渊源。
回顾艺术史“总体艺术品”与“跨媒介”的承接关系,我们发现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源自绘画、音乐和诗歌,绘画是其中重要的基础。当画家们挖空心思开始要突破媒介限制的时候就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形式,从“拼贴”到“行动绘画”再到“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和“新媒体艺术”,都可以理解为“跨媒介”存在——这其中也包括了“综合绘画”。我们需要把握的本质就是,“综合绘画”是一种观念性绘画,也是一种“跨媒介”,它是以绘画的形式来寻找和反思媒介和媒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