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文 EN

“跨媒介”光谱 | “综合绘画何以可能”系列讲座——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之⼆

发布时间:2022-11-12

“跨媒介”光谱

A Chart of Inter-Media

 

“综合绘画何以可能”系列讲座  

Lecture Series on Why Comprehensive Painting Is Possible? 

 

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之⼆

From Gesamtkunstwerk To Intermedia

——

The Second Lecture

 

 

 

 

 

1.前情回顾——总体艺术品与跨媒介概念辨析

 

   本次讲座是郑烨老师《综合绘画何以可能?》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第一讲是2020年10月16日的《综合绘画何以可能?——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重点介绍了“总体艺术品”和“跨媒介”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及其基本意涵。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总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概念,倡导未来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综合各种艺术门类来实现人类整体的目的——圆满的人性。对于瓦格纳来说,这是人类未来的集体工作,也就是要将艺术从个人层面上升到一种全人类共同(改造世界)的实践。在之后发生在西方前卫艺术领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随处可见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影子,乃至于在刚刚经历了60~70年代动荡的80年代初,史泽曼(Harald Szeemann)和博伊斯(Joseph Beuys)等人推动了一个名为《走向“总体艺术品”的渴望》(Der Hang zum Gesamtkunstwerk)的欧洲巡展来向瓦格纳致敬,并借以回顾和总结百年来的艺术发展。

 

    这次巡展也为“总体艺术品”概念退出历史舞台打下了注脚。20世纪60年代中期,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针对当时前卫艺术界的“混合媒介”实验而提出了“跨媒介”(Inter-Media)的概念。“跨媒介”是基于多种游移于媒介之间的现象而提出的,强调的是不同媒介的“中间状态”及其在观念上进行综合的愿景,而非仅仅是媒介与媒介的简单并置。在希金斯写作那时,“跨媒介”还难言是确定的“什么”,更多只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不是什么”。

 

Dick Higgins, Horizons: The Poetics and Theory of the Intermedia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3

来源:https://dickhiggins.org/1980s-publications

 

 

 

2.总体艺术品与跨媒介的理论渊源

 

2.1 诗书画三位一体与莱辛《拉奥孔》

 

   “总体艺术品”和”跨媒介”两个概念的理论渊源在讲座中分别从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两个历史角度切入。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例证是“书画同源”理论及其实践。作为古代文人的日常表达形式,诗书画得以自然而然地相互引用和结合,从而形成了独树一格的文人画传统,也使其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性与寓意性。从“书画同源”到“融诗书画为一体”以及“诗书画印,四合为一”,中国文人画一直延续和发展着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脉络。

 

|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涉事·落花》图册

22.5 x 28.6 cm

现收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山人《丁香花图并行草对题》册页两开

26.4 x 14.2 cm,王方宇旧藏

现收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相比于东方艺术早早发端的模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差异的观念,早期西方艺术观念则更强调艺术门类之间的比较与竞争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理论发端之时就伴随着各种艺术门类孰高孰低的的争论:绘画、雕塑在文艺复兴“艺术比较论”(paragon)中胜出,后世东传的“美术”概念由此而奠基。在西方文化脉络中,“总体艺术品”概念便与这种“姐妹艺术”(Sisterly Arts)的理论传统有关,亦可上溯至亚里士多德所论之“图像”(opsis/image)、“音乐”(melos/music)、“文本”(lexis/text)三者之间的错位和对位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总体艺术品”的前历史。“音乐”作为一个“元术语”(metaterm)对于“图像”和“文本”的渗透,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形式范式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而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媒介”概念的拓展,“总体艺术品”概念逐渐淡出视野,它所倡导的艺术综合观念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件多媒体的后现代外衣。

 

 

JamesH. Rubin , Rival Sisters, Art and Music at the Birth of Modernism, 1815-1915 , Routledge , 2014

图片来源:

amazon.com

https://www.amazon.com/Rival-Sisters-Music-Modernism-1815-1915/dp/1409420701?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

图片来源:

豆瓣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74877/

 

 

    这个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在《拉奥孔》一书中将媒介概念率先用在了“姐妹艺术”(诗画)对比之中。他的“诗画异质论”的关键在于媒介(艺术门类)特殊性,即物质材料对于形式的限定性。这一观点后被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继承和发展。针对前卫艺术愈演愈烈的材料泛化趋势而引发的艺术价值混乱,格林伯格呼吁回归艺术的本质——媒介的特殊性和纯粹性,对于现代主义绘画而言,这意味着坚守画布本身的平面性及其区别于客观物的抽象性。这也成了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Martin Fried)后来展开“艺术与物性”讨论的起点。

 

 

 

2.2 媒介基本含义及其滥觞

 

Medium 源自拉丁文 medius (middle)

据牛津英语词典有以下五种解释:

 

1.a way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etc. to people
→ 传输信息的方式

 

2.something that is us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 特定用途之物

 

3. the material or the form that an artist, a writer, or a musician uses
→ 艺术家所 用的物质材料或形式

 

4. (biology) a substance that something exists or grows in or that it travels through
(生物)介质、媒质

 

5.(mediums) a person who claims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pirits of dead people
巫师、灵媒

 

 

   自莱辛以来,艺术中的媒介主要指艺术门类和材料。二战后,媒介概念首先在传播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不同于现代艺术的媒介特殊性观念,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从工具技术的角度论述了媒介是“人的延伸”,指出任何媒介都由其他媒介组成,从而颠覆了格林伯格式的现代主义执念。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媒介作为一种涵盖生产、复制、组织和传播的系统性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指出媒介就是“工作过程本身的物化属性”。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论述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于人类实践方式的重大影响,指出任何媒介都可以通过技术编码而转化为另外一种媒介,而媒介物质性的多元特征之一在于其可以呈现为不同的“表面效果”——界面。

    20世纪中叶的美国艺术界,相对于主流的抽象表现主义,从黑山学院、激浪派、杜尚直到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继续推进前卫主义实验——自拼贴而集合再到行为、大地艺术和“反形式”(anti-form)等等。从中,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混合媒介”现象所蕴藏的未来可能性,从而将他自己所从事的戏剧实验定义为一个介于拼贴画、音乐与戏剧之间的未知领域,并于1966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跨媒介”或者说“中间媒介”(inter-media)的概念,认为当代艺术品都处于各种媒介或者艺术门类的中间地带,不同媒介之间正发生着观念上的融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 译,2020[1964]

 

 

 

雷蒙德·威廉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1977]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 字机》,邢丽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986]

 

 

 

3.希金斯的“跨媒介图表”

 

      自提出“跨媒介”概念后,希金斯又于1995年完成了一张“跨媒介图表”,以不同程度重叠而又同心的大小圆圈来总结出现于60~90年代初的主要“跨媒介”形式及其相互间的扩张和收缩关系。讲座结合部分案例,重点介绍了其中的邮件艺术(Mail Art)、具体诗(Concrete Poetry)/视觉诗(Poesia Visiva)、物体诗(Object Poem)和图形音谱(Graphic Music Notation)。

      此外,郑烨老师还介绍了“跨媒介”实践的早期经典——马塞尔·布罗代尔(Marcel Broodthaers)完成于70年代中期的默片《北海航行》(A Voyage on the North Sea):该片通过包含绘画和摄影的书籍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复杂对话来探讨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观看与感知)境遇。

       因时间原因,讲座的最后内容“当代绘画中的跨媒介实践(1990年代至今)“遗憾留待下期。郑老师只是举了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的《纽约三联画》(New York Triptych, 1994~1995)作为例子,简单介绍了“跨媒介”作为一种后观念绘画的当代实践方式,讲座亦由此进入总结。

 

来源名称:dickhiggins

https://dickhiggins.org/intermedia

 

 

 

Francis Alÿs,New York triptych , 1995-1996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https://www.artgallery.nsw.gov.au/collection/works/310.2016.a-c/

 

 

 

 

 

| 博埃蒂的“邮件艺术”作品

Alighiero Fabrizio Boetti(1940-1994),意大利

 

Alighiero Boetti , Lavoropostale(permutazione) ,1975

120 franked and stamped envelopes (Ethiopian stamps) 172 × 122 cm

marianneboeskygallery.com

https://marianneboeskygallery.com/exhibitions/158/works/artworks-11371-alighiero-boetti-permutazione-120-buste-dall-etiopia-1975/

 

 

 

Alighiero Boetti  , Lavoro postale (8 lettere da Kabul) ,1972 eight stamped envelopes (Afghan stamps) 40 x 50 cm

artrabbit.com

https://www.moma.org/audio/playlist/176/2337

 

 

 

Alighiero Boetti ,Viaggi postali (Postal Voyages) ,1969-70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https://www.moma.org/audio/playlist/176/2337

 

 

 

| 图像诗与视觉诗

Calligrame & Visual poetry

 

Guillaume Apollinaire , Action: Cahiers Individualistes De Philosophie Et D’art , October 1920

Blue Mountain Project

https://bluemountain.princeton.edu/bluemtn/cgi-bin/bluemtn?a=d&d=bmtnaab192010-01.2.25.4&srpos=1&e=-------en-20--1--txt-txIN-kisling------

 

 

Henri Chopin , Vite (Fast) , 1961. 

Getty Conservation Research Foundation Museum

https://www.getty.edu/research/exhibitions_events/exhibitions/concrete_poetry/

 

 

 

Jiri Valoch , Homage o Ladislav Novák

text-mode.org

http://text-mode.org/?tag=poetry&paged=9

 

 

 

Steve McCaffery , Carnival

veerbooks.com

https://www.veerbooks.com/Steve-McCaffery-Carnival

 

 

 

4.总结

 

   希金斯1966年提出“跨媒介”概念后,1968年汉斯•布雷德 (Hans Breder)在美国爱荷华大学首创“跨媒介”艺术硕士项目,开始了“跨媒介”作为学科方向的制度化进程。但当时的“跨媒介”与“多媒介”(multimedia)概念并没有明显区分,都代表了一种艺术领域的跨学科发展。随着70年代后电子媒介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多媒介“逐渐指向了电子媒介,而“跨媒介”则保持了它的概念张力,广泛出现于电子媒介、科智学(technoetics)、数码技术和后观念艺术等诸多领域。

   正如上述,艺术领域的“跨媒介”源自“混合媒介”,而1990年代后的当代绘画实践亦涵盖了这个概念变迁的主要三个面向,即1)混合使用多种材料的绘画、2)与电子和数码科技相结合的绘画、3)后观念主义绘画。这三个面向共同组成了当代绘画的“跨媒介”话语,它包含了“混合媒介”和“多媒介”以及由此生发的“媒介转换”(trans-media)议题,同时更多指向了一个主要由行为和观念所构成的话语脉络,换言之,当代绘画的“跨媒介”是以拓展的媒介概念来讨论绘画与其他媒介之间关系的当代艺术实践方式。

 

北海航行

Marcel Broodthaers , A Voyage on the North Sea . 1974

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PKG1efWGg

 

 

| 基于图形音谱的声音表演

sound performance based on graphical notation

 

SYN-Phon 2013

Candaş Şişman featuring Barabás Lőrinc & Ölveti Mátyás

Budapest Art Factory (BAF) 

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tX_CD3jaY

 

 

现场回顾

 

 

 

 

 

 

关于主讲人

 

 

 

本篇为: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讲座系列之

“综合绘画何以可能”系列讲座

从“总体艺术”到“跨媒介”(二)

——

《“跨媒介”光谱》

 

 

往期回顾

“综合绘画”何以可能?

从“总体艺术品”到“跨媒介”(一)

 

 

本文由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小组成员撰写

整理自郑烨老师讲座稿以及现场录音

 

黄宜婷、李宗育、马静、吴欣原、杨钰、郑元烨 文稿整合

阙宏曦 / 海报

黄致璋 现场照片

马静 编辑

郑烨 审核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