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文 EN

工作坊回顾 | 故事·梦想· ...

工作坊回顾 | 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

时间:2018.11.20—2018.11.30

主讲: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

主持:陈焰

 故事·梦想·观念 —— 为何而画 

Stories · Dreams · Concepts:

Why do we Painting

 

主讲人

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

 

学术主持

陈焰

 

助教/翻译

郑烨

 

时间

2018.11.20—2018.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三号楼3-311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

 

   2018年11月,应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综合绘画系和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邀请,德国艺术家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于绘画艺术学院学院做了为期十天的“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国际工作坊。工作坊由陈焰教授主持,郑烨老师翻译与协助。

 

1

工作坊主题

    作为最古老的视觉表达形式,绘画总是在反映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今我们的生活被不断革新中的数媒技术主宰。艺术,尤其是绘画,必须对这种新的现实形式作出反应。

    工作坊的目的是探讨画家及其作品与这个新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诸如动画、电影、视频、游戏等数字动画技术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视觉体验,所以工作坊鼓励创造与这些新的视觉技术相关的审美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同时探讨何为绘画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问题,比如一幅绘画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梦和幻想是创作艺术作品的有效工具吗?还有一个工作方法——艺术方案——的问题,即我们怎样才能更专业地与画廊、策展人及相关艺术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此外,约翰·劳比尔还介绍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作品以及欧洲当代艺术的概况,并与每位工坊参与者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讨论。

 

2

工作坊回顾

 “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国际工作坊由一系列课堂讲座、讨论和集体创作(肖像)组成。

第一天,劳比尔教授先是介绍了工作坊的主题与工作计划,然后讲解了自己的作品以及个人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一系列作品存在着紧密的内部关联,有一种自在而连续的“生长”感:为了某个想要解决或说明的问题而进行的创作,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成为下一件作品的出发点。从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劳比尔教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的变迁。

之后几天里,劳比尔教授先后播放了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英国艺术家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等人的纪录片,以引导大家进入欧洲当代艺术的讨论:以肯特里奇为例,大家探讨了数字图像与绘画图像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以高兹沃斯为例,大家探讨了艺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追问隐藏在绘画和艺术创作背后的个人故事。同时,劳比尔教授让大家各自选择一名自己熟悉的艺术家,介绍和讲解该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或者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然后提出问题,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

因与画廊、博物馆的交流活动因故取消,所以劳比尔教授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了一对一互动,并且应大家所求增加了对当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讲解,比如专门就欧洲难民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了讨论。11月28日晚,劳比尔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3号楼405教室进行了公开讲座“1900-2000年间的德国艺术”。

工作坊的最后几天,劳比尔教授让大家进行了集体肖像创作实验:每位同学分别写生模特儿的某个面部局部,然后拼接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肖像画。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大家体会和理解一个形象是如何作为视觉结果而建立起来的,以此来讨论肖像的概念和定义。最后,劳比尔教授带领学生们布展,让大家学习如何将这些肖像画和其他学生作品共同放在一个空间里进行展示。

 

3

约翰·劳比尔作品

此部分图片皆来自约翰·劳比尔的个人网站 :

http://johanlorbeer.com/

致我的母亲(Zu Ehren meiner Mutter/In honour to my mother),1987

罗斯科传真(Rothko-Fax),1991

无产阶级壁画“工人阶级的英雄”(Proletarisches Wandbild Working class hero),1995

办公区(Büro / Office Unit),1998

泰山(支撑腿)(Tarzan (Standbein) / Tarzan (standing leg)),2002

河水水质分析(Flusswasser-Analyse / Riverwater Analysis),2006

维多利亚的垂直翻转(Vitoria 90°),2010

 

4

工作坊讲座

 

 

5

课堂交流和实验肖像写生

 

6

教学成果

 

7

布展实践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工作坊结课展览

工作坊结课展览

 

关于艺术家

 

约翰·劳比尔

Johan Lorbeer

1950年出生于德国明登;毕业于德国纽伦堡艺术大学,1997年获德国Karl-Hofe艺术大奖;曾在纽约、伦敦、新德里等地艺术驻留工作,并担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柏林。

劳比尔是当代著名行为艺术家,长期活跃于各类国际艺术大展中。他最喜欢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囊括了雕塑、装置和戏剧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的行为艺术表演,核心创意是对空间关系的干涉、倒置和转换: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置于一个极不寻常的时空关系中,以此表达物质形式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杨钰/撰文

郑烨/审校

马静/编辑

 

工作坊回顾 | 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

工作坊回顾 | 故事·梦想· ...

时间2018.11.20—2018.11.30

主讲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

主持陈焰

 故事·梦想·观念 —— 为何而画 

Stories · Dreams · Concepts:

Why do we Painting

 

主讲人

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

 

学术主持

陈焰

 

助教/翻译

郑烨

 

时间

2018.11.20—2018.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三号楼3-311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

 

   2018年11月,应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综合绘画系和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邀请,德国艺术家约翰·劳比尔(Johan Lorbeer)于绘画艺术学院学院做了为期十天的“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国际工作坊。工作坊由陈焰教授主持,郑烨老师翻译与协助。

 

1

工作坊主题

    作为最古老的视觉表达形式,绘画总是在反映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今我们的生活被不断革新中的数媒技术主宰。艺术,尤其是绘画,必须对这种新的现实形式作出反应。

    工作坊的目的是探讨画家及其作品与这个新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诸如动画、电影、视频、游戏等数字动画技术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视觉体验,所以工作坊鼓励创造与这些新的视觉技术相关的审美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同时探讨何为绘画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问题,比如一幅绘画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梦和幻想是创作艺术作品的有效工具吗?还有一个工作方法——艺术方案——的问题,即我们怎样才能更专业地与画廊、策展人及相关艺术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此外,约翰·劳比尔还介绍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作品以及欧洲当代艺术的概况,并与每位工坊参与者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讨论。

 

2

工作坊回顾

 “故事·梦想·观念——为何而画”国际工作坊由一系列课堂讲座、讨论和集体创作(肖像)组成。

第一天,劳比尔教授先是介绍了工作坊的主题与工作计划,然后讲解了自己的作品以及个人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一系列作品存在着紧密的内部关联,有一种自在而连续的“生长”感:为了某个想要解决或说明的问题而进行的创作,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成为下一件作品的出发点。从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劳比尔教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的变迁。

之后几天里,劳比尔教授先后播放了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英国艺术家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等人的纪录片,以引导大家进入欧洲当代艺术的讨论:以肯特里奇为例,大家探讨了数字图像与绘画图像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以高兹沃斯为例,大家探讨了艺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追问隐藏在绘画和艺术创作背后的个人故事。同时,劳比尔教授让大家各自选择一名自己熟悉的艺术家,介绍和讲解该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或者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然后提出问题,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

因与画廊、博物馆的交流活动因故取消,所以劳比尔教授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了一对一互动,并且应大家所求增加了对当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讲解,比如专门就欧洲难民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了讨论。11月28日晚,劳比尔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3号楼405教室进行了公开讲座“1900-2000年间的德国艺术”。

工作坊的最后几天,劳比尔教授让大家进行了集体肖像创作实验:每位同学分别写生模特儿的某个面部局部,然后拼接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肖像画。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大家体会和理解一个形象是如何作为视觉结果而建立起来的,以此来讨论肖像的概念和定义。最后,劳比尔教授带领学生们布展,让大家学习如何将这些肖像画和其他学生作品共同放在一个空间里进行展示。

 

3

约翰·劳比尔作品

此部分图片皆来自约翰·劳比尔的个人网站 :

http://johanlorbeer.com/

致我的母亲(Zu Ehren meiner Mutter/In honour to my mother),1987

罗斯科传真(Rothko-Fax),1991

无产阶级壁画“工人阶级的英雄”(Proletarisches Wandbild Working class hero),1995

办公区(Büro / Office Unit),1998

泰山(支撑腿)(Tarzan (Standbein) / Tarzan (standing leg)),2002

河水水质分析(Flusswasser-Analyse / Riverwater Analysis),2006

维多利亚的垂直翻转(Vitoria 90°),2010

 

4

工作坊讲座

 

 

5

课堂交流和实验肖像写生

 

6

教学成果

 

7

布展实践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巡展川美站现场

工作坊结课展览

工作坊结课展览

 

关于艺术家

 

约翰·劳比尔

Johan Lorbeer

1950年出生于德国明登;毕业于德国纽伦堡艺术大学,1997年获德国Karl-Hofe艺术大奖;曾在纽约、伦敦、新德里等地艺术驻留工作,并担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柏林。

劳比尔是当代著名行为艺术家,长期活跃于各类国际艺术大展中。他最喜欢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囊括了雕塑、装置和戏剧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的行为艺术表演,核心创意是对空间关系的干涉、倒置和转换: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置于一个极不寻常的时空关系中,以此表达物质形式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杨钰/撰文

郑烨/审校

马静/编辑

 

课程回顾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