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文 EN

综合绘画国际工作坊

作者:陈焰 发布时间:2021-07-30

引言

 

在新媒介和后数字时代,绘画何为? 这是今天全球的美术学院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绘画的式微并非新问题,人工智能发展,传统领域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绘画似乎都已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角色。尽管绘画依然充满着其独立语言之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与生命力,但它面临的巨大挑战是非常现实的,艺术教育亦如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致力于当代绘画艺术教学与创作研究的我院综合绘画专业,在倡导“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以中西艺术创作比较研究为基础,拓展与挖掘多元媒介绘画语言的同时,更是从思想与观念、技艺与方法层面的实践来应对当下诸多问题。为此,综合绘画系、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开设国际工作坊项目,邀请欧美艺术学院教授、活跃艺术家授课与举办系列讲座,以系统梳理、个案研究、课题化研习的方式,对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进行较为直观深入的解读与上手实验,同时也反观并追问我们自身。我们期望从跨文化、跨视域、跨媒介的理念与方法论上推进与深化该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多重绘画素质与内涵的当代艺术人才。

综合绘画国际工作坊2017年获学院和外事处大力支持,入围学院“双十培育”国际工作坊项目支持,面向绘画艺术学院研究生一、二年级开课,目前已连续举办四期。其中邀请欧美导师共6人授课,参与学员100余人次,系列讲座六个批次,参与人数200余人。举办学员结课展览三回,  专业教师在一级学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1.国际工坊在学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综合绘画国际工坊是在学院“大绘画——技艺与方法”的教学框架建构中逐步展开的。不同于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新材料和能实现的具体的设计类应用美术学科,古老的手作的绘画总是直面信息时代的“绘画何为”问题。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通过新媒介创作的方式能让传统技艺在其中传递出多大的力量,才能使艺术家所承载的责任与这个社会发出其应有的回应?这不仅仅是作为当代艺术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艺术家与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重新考量这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无论东方西方,或者说亚洲、欧洲、美洲,这个地域概念已经缩小,这是我们共同的命题。

      再回到绘画这个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综合绘画专业的特性具有某种比较可行的突破口。因而,综合绘画工坊从西方现代和当代艺术发展变迁与现状入手,力图对其中的观念与绘画、媒介与转换、制作与匹配、图式与图像、摄影与绘画、再现与再表达等系列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与梳理,廓清中西文化与艺术路径变迁的差异及其影响,从创作方法论和媒介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反观自身,从与生活周遭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追问绘画艺术在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国际工坊是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扩充。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技艺层面的传授与训练,更重要的是希望课程能有效的从另一个视角去点燃学生的惯性思想维度,从媒介及其转换的角度突破某种可能,并能在限定的时段内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它一方面因课程理念与模式的差异丰富了当前教学,与绘画专业师生构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对双方的跨文化、跨学科沟通产生新的双向比较研究,具有审视当下、面向未来的积极影响。

 

 

2.本国际工作坊的模式特点与评价

 

综合绘画专业自1995年率国内美术院校之先成立以来,无论国际国内艺术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绘画专业的造型观与材料绘画概念也从现代主义意义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转向与拓展,而新思想、新媒介的发展也改变着艺术创作的理念。作为某种意义上可能最直接应对当下艺术发生发展的绘画学科,如何在全球化境域下进行承上启下的专业能力培养,如何在中西艺术思想与方法融通中把握度与量,如何增强面对当下的问题意识,派生出具有新内涵的有效教学是我们直面的问题所在。

在学院与外事处的不断推动与支持下,综合绘画国际工坊根据专业发展态势,在选择导师与课程设置上也进行相应调整,近三年的四期工坊主要从材料媒介与方法、观念与绘画表现这两方面切入,每次2周,以双语教学,并先后配套相关的系列讲座。在专业架构上,工坊教学期望在绘画的思想观念、材料媒介、形式构成、语言表达、空间展示甚至社会介入等方面构成内在的关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课程具体要求,以一种区别于惯常的思维与方法对当前的问题作出一系列相应的回应,体验一整套绘画创造的方式与方法。我们邀请的老师包含跨界,比如请知名的行为艺术家、或者颇具个性的材料绘画艺术家授课,通过艺术家解读自己独特的艺术与教育实践,从另一路径的去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实践证明,通过绘画创作、互动讨论与总结,从概念到制作上深化了学生对当代艺术创作的认识与实践。使他们能更为自觉地调动潜能,挖掘创作的动因,树立绘画的内在逻辑关系链,获得新的艺术能量与思考。同时,授课导师也普遍表示从中获得与在西方教学不同的经验,这种反馈式的东方信息或东方概念也在逐步加深西方对东方、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与回应。上述种种都为我们在学院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反观自我,叩问世界开启了一扇窗户。

 

 

3.未来建设思路

 

基于学院当下发展的大背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正不断开展。比如绘画学院已连续四年举办国际青年绘画展及国际绘画艺术研讨会,邀请全国以及欧美重要的艺术院校教授推荐他们的优秀学生和青年艺术家参展,为国际青年艺术家构建舞台与激励机制,在全球绘画专业院校获得积极反响。2018—2019年该项目的全国巡展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这些举措与活动都为学院国际化教学建构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平台。综合绘画国际工坊将以点带面开拓与整合学院与国内外的优秀资源,与国际合作方建立较为稳定长久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课程类目、完善师资队伍,将有效课程作为重要的辅助课程纳入综合绘画研究所范畴。同时,“国际工坊也将开启请进来,走出去”的机制,选派师生赴境外交流合作,并将本科生教学纳入到该体系中。

此外,当前学院的“国美金课”建设是绘画教学发展的又一个契机,纯艺术教育在今天对教师教学赋予了新的考量。它不仅在技艺传授上、知识结构拓展上、媒介语言的深化上,都需要进行策略上的前瞻性并付诸实践。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与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该学科建设的一种辅助与参照。尽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东西方的差异与交融关系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问题有一个终极的话题: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教育的本义乃传道解惑,与我们乃以画承载。在地球村愈发扁平化的后网络时代 ,对技术、社会、文化、身份的差异与认同的追问,更是对生命之存在意义追问的通道。画可载道亦可通道。希望我们能努力引领学生行进在这样一条路上。